中國雙航艦「遼寧號」及「山東號」穿越太平洋:「第二島鏈」意味著什麼?

2025-06-26 09:35
▲6月上旬,海軍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海域開展訓練,圖為山東艦放飛艦載戰鬥機。(公眾號,人民海軍)

2025年6月,中國海軍「遼寧」號與「山東」號航空母艦編隊破天荒首次同時出巡西太平洋,並穿越「第二島鏈」,引發日本、美國與台灣及各界的高度關注。

據日本防衛省證實,6月7日起,「遼寧」號出現在南鳥島附近海域,而「山東」號於6月9日航行至沖之鳥島北側,進入日本專屬經濟區(EEZ),距離東京約僅1200至1700公里。

由於這是中國航母首次同時在第二島鏈以東活動,挑戰美國及其盟友長期構築的島鏈封鎖戰略。根據法國媒體法廣(RFI)新聞網報導,中國此舉展示海軍遠洋作戰能力的躍進,但也讓東京憂心其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安全。

也有分析稱,中國航母行動測試尖端技術,為未來更先進航母(如「福建」號)的部署鋪路。回應解放軍航母穿越太平洋的作法,日本則罕見公開中國航母的詳細航跡圖,美國B-2轟炸伊朗核設施時,其中一組戰機便飛往關島美軍基地,被解釋為調虎離山戰略。

外界關注,雙航母編隊首次同時出巡同一海域背後,中南海是想釋放出什麼政治訊號?解放軍是否已破解美國的島鏈戰略?而對手又如何因應這一新局勢?特別是台灣,又該如何面對中國海軍的挑戰?

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(China Maritime Studies Institute)主任夏曼(Christopher Sharman)回覆BBC中文稱,解放軍海軍沿第二島鏈的行動僅是戰略拼圖的一塊,需與其他要素結合審視,包括解放軍發展的遠程空射武器系統、強大的火箭軍,以及支援遠程目標鎖定的太空系統。這些快速提升的能力相輔相成,顯示解放軍意圖在特定時間控制西太平洋的特定區域。

然而,夏曼告訴BBC中文,儘管解放軍在武器系統上取得顯著進展,全面掌控第二島鏈廣闊地理範圍對中國而言仍是一大挑戰。

美國華府保守派智庫,哈德遜研究所(Hudson Institue)非常駐研究員長尾賢(Satoru Nagao)則向BBC中文分析,東京罕見公開中國航母詳細軌跡,首先是顯示出日本能夠辨識中國航母的具體位置。

此外,他表示,中國一艘航母位於南鳥島,另一艘同時位於沖之鳥島,這些地點位於美國與台灣之間,此路線顯示兩艘航母的行動具協調性,而航跡圖顯示中國航母因船員訓練而在港口外停留的時間長度,可以據此揭示其能力範圍,而日本藉此向其他國家警示中國的軍事能力。

對此,中國海軍新聞發言人王學猛在回覆媒體詢問時表示,遼寧艦、山東艦航艦編隊赴西太平洋等海域訓練是年度計畫例行性訓練,符合相關國際法和國際實踐,「不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。」

上海《澎湃新聞》也引述中國防衛學者王云飛稱,雙航艦協同作戰有很多協同方式,未來中國海軍還會頻繁進入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雙航艦訓練或演習,「這是形成整體協同作戰能力必須的訓練。」

解放軍突破第二島鏈與美國「平分太平洋」?

由於這是中國航母首次進入從日本伊豆諸島經小笠原群島、馬里亞納群島至關島的「第二島鏈」,引發高度關注。 (相關報導: 一文看懂》從大戰邊緣到強迫停火:美國、伊朗、以色列如何走向脆弱協議 更多文章

「第一島鏈」 即從北太平洋千島群島開始,向南經日本,台灣,菲律賓到加裏曼丹島等在西太平洋的島嶼。1950年代朝鮮戰爭爆發,後來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杜勒斯在1951年提出在海上遏制共產主義蘇聯和中國的島鏈,被視為「島鏈政策」(Island chain warfare)這一戰略的開端。

OSZAR »